内    容
评    论
安徽教育十一五: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稳步推进
时间:2010-12-6 15:12:36   文章来源:安徽教育网    发布:吕刚    浏览次数:2556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龙头,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战略重点。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迫切。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实施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战略,加速安徽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

    199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刻不容缓发展高等教育,认真负责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十余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我省坚定走改革促发展和多主体、多形式发展之路,用较少的经费投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中上水平,彻底改变了过去高校少、规模小、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窘况,为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高教规模显著扩大上大学难渐成历史

    普通高校数量和普通本专科招生指标是扩大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两道关隘。1998年,我省仅有普通高校34所,普通本专科招生指标仅为3.5万人,排名均居全国中后位。安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要想追赶,唯有改革。经充分调研、慎重谋划,我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制定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公民个人、企业和市政府等多主体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既盘活了教育资源存量,又激活了教育资源增量,实现了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

    创新高教发展模式,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是关键。池州市图书馆与池州学院图书馆实行共建共享,蚌埠医学院与蚌埠市共建体育馆,合肥市将全国体育大会部分体育场馆建在合肥学院,部分企业将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嵌入高校实验室;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等探索建立了由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组成的临床教学体系,其他高校也拓展了一大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14所新建本科高校组成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12所高职高专院校组成的示范高职学校合作委员会,以及医学教育、教师教育合作委员会等,创新了校际合作、抱团发展的新模式;安徽省教育厅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文部签署了高等教育全面合作协议,我省高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在30多个专业领域合作培养学生。

    2010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达100所、普通本专科招生28万人、在校生91.2万人,分别是1998年的2.8倍、8倍和8.8倍,在全国排名分别提高到第5位、第9位和第10位,安徽已成功跻身高教大省行列。高考录取率达到67%,比1998年提高33个百分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难的压力得到明显缓解。

高教质量稳步提高  “名师名校竞相绽放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高教事业规模持续数年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省把规模和质量视为如影相随的孪生兄弟,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校园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大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力度,确保优质的办学条件、稳定的办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质量。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校舍建筑面积、仪器设备总值、图书资料等各类办学条件指标均为1998年的6倍左右,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校园已成为各个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才强校战略倾力实施,高校在育才、用才上尽职尽责,在引才、聚才上尽心尽力,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分别是1998年的8.5倍和3.2倍。名师工程成效显著,目前我省高校已有余恕诚、史济怀等1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99名省级教学名师,391名省级教坛新秀。皖江学者计划高校博士后工程10余项人才计划有序推进,高校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我省各行业中数量最多、素质较高、学科领域涵盖最全的专业技术人才群体。

    “质量工程扎实推进,中国科技大学“985工程、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等8校进入国家示范职业院校行列,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一大批省级示范高校、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特色专业等,已成为全省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地和示范点。41所高校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1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所有专业、安徽农业大学32个专业、安徽医科大学18个专业、安徽理工大学16个专业、安徽财经大学9个专业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大幅拓展。中国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向学生全面放开专业选择的措施,经过多年的实践,获得良好效果。安徽工业大学、皖西学院等本科高校和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学生调整专业的满足率较高。不少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开设了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学生在符合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自主选择课程和修业年限,申请双学士学位或辅修专业教育。高校也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技活动、组建学生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学习和活动提供机会。我省举办了数学建模等8类学科竞赛和6类高职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一大批学生在国家和全省大赛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迈上了崭新台阶。

高教结构明显优化  “象牙之塔融入社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办学定位趋同、特色不够鲜明、与社会联系不紧等问题日趋突出。针对这一现象,我省主动谋划,在全国率先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总体思路,并通过启动实施质量工程、推进高教强省计划、构建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等三大举措,引导高校立足地方、面向市场、开门办学,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全省17个市均至少举办有1所普通高校,合肥、芜湖、淮南、蚌埠、马鞍山等中心城市高校的数量相对较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96所普通高校中,部属高校2所,省属高校29所,市政府举办23所,行业厅局举办18所,大型国有企业举办7所、民办16所。办学层次大幅提升,与1998年相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由3个增加到7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由增加到12个增加到16个,博士点、硕士点分别由3个、82个增加到186个、766个,形成了从本专科到博士培养的完整体系。

    学科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我省加强了对高校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调整、招生计划安排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调整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四个层面的统筹谋划,健全完善了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全省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机制,敏锐感知社会需求能力和具有多学科培养能力的高校明显增加。截至目前,我省高校本科专业达到2031202个,高职高专专业达到3862240个,应用型专业招生计划所占比重,本科达56.1%,高职高专达60.8%,过去以师、医、农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同时,高校围绕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紧缺人才的意识明显增强。近五年全省高校新增与我省振兴发展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大产业相关的专业636个,与我省加快发展的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服务等相关的专业978个,共占新增专业总数的76.2%;因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160个本科专业、702个高职高专专业停止招生。

---------- 相 关 信息 ----------
暂时没有相关新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