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评    论
安徽省走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新路
时间:2013-1-18 10:27:35   文章来源:教育体制改革简报    发布:谭友志    浏览次数:2201

 

●牢固把握“地方性”高等教育发展定位

  ●强力打造“应用型”地方高等教育特色

  ●合力推进“合作式”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积极构建“一体化”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安徽省按照“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方针,坚持内涵发展,牢固把握“地方性”高等教育发展定位,确立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评判标准,积极构建“一体化”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走出一条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新路。

  .牢固把握“地方性”高等教育发展定位

  一是确立了建成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明确将“初步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

  二是确立了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评判根本标准。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评判标准。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努力成为转型发展的动力源、开放发展的先行者、创新发展的智慧库、和谐发展的幸福场。

  三是建立了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考核制度。将评价制度与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等衔接,把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高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新建本科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专题研讨地方高校如何转型定位问题。

  二.强力打造“应用型”地方高等教育特色

  一是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适应需求、优化布局的原则,从“高校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调整、招生计划安排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调整”四个层面,健全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全省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每年定期发布学科专业结构及社会需求分析报告,对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坚决予以停招甚至停办,强力改造传统师范等学科专业,超前部署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近几年来,开展了省级高职、本科示范校建设和专业硕士试点校建设;停招了628个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新增与振兴发展产业相关专业1598个,占现招生专业点的54%,应用型专业招生计划所占比重达到70%。通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二是大力发展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培养面基本覆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或领域。2010年以来,专业学位类别共增加44个,工程硕士领域共增加26个。

  三是大力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了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卓越中小学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技师等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强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试点,各高校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四是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与“职业”属性。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拓展高职院校招生面向,通过实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范围,满足人力资源开发的多样化需求,推动校际、校企合作和市级统筹,努力建立适合安徽省情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高职教育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五是提升高校应用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大力支持省内少数高校和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学术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几年来,省属高校获得的国家级奖项、科研项目以及专利授权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

  .合力推进“合作式”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一是推进高校合作联盟建设。相继成立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医学教育院校、教师教育院校、市属高职院校和商科类高职院校等六类高校合作联盟。依托联盟实施分类指导,引导联盟高校分类抱团发展,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共商办学标准。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通过采取小学期制实现了学生异地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教师教育联盟联合承担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国家培训计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联盟联合开展了单独招生的试点,医学院校联盟联合开展了全科医生的培养。

  二是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建立互动互助、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努力推进与市政府共建高等学校工作,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需求,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引导各市政府多渠道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如池州市图书馆与池州学院图书馆实行共建共享,蚌埠学院与蚌埠市共建体育馆,合肥市将全国体育大会部分体育场馆建在合肥学院等。同时,鼓励高校主动承担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和经济建设、企业合作等任务,使高校成为属地的开放性教育文化和科技研发中心。

  三是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省教育厅会同文化厅、旅游局、国防科工办等部门联合出台意见,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养体制,加快动漫、旅游、船舶工业、农业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开展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千人培养计划”,组织安徽大学等10所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试验区内105个企业或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框架协议,并制定了相应的联合培养方案,三年来培养总量已达千人。组建了20多个产学研用合作联盟,协同科技创新,推出了量子通信、语音识别、汽车、煤矿安全、现代农业等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四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借鉴境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通过与德国下萨克森州举办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引进国外专家担任高校副院长、联合举办“校中院”和开设应用型专业等方式,引导地方高校与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应用型高校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多渠道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

  .积极构建“一体化”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立项研究具有安徽特色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省教育厅会同文化厅、旅游局、国防科工办等相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根据国家制定的本科、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借鉴国际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标准等,逐步建立符合安徽省情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实习)等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

  二是大力实施覆盖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省级质量工程建设方案明确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要求,覆盖重点大学、应用型本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分别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竞争也是在同类高校间进行。在管理上实行高校整体申报、整体遴选、整体建设、整体验收的管理方式,高校只有准确定位、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获得质量工程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强调项目的建设成效,支持和引导高校做到“一校一策,一校一色”。

  三是大力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修订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导本科高校教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支持高校引进和培养既有教师职务、又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建设“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能型”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并保证应用型教师的比例逐年上升。

四是建立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应用型高等教育质量审核评估体系,将社会需求、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资源保障、质量状况及社会评价之间符合度作为高校评估的主要内容,将报考率、就业率、成果转化率等纳入评估指标。(选自《教育体制改革简报》)

---------- 相 关 信息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