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评    论
用人单位对“专才”说不 育人单位需反思
时间:2013-3-27 15:12:21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3月26日第8版    发布:谭友志    浏览次数:1174

 

春节过后,各地相继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才招聘洽谈会,为各类人才、院校及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有许多招聘单位对初出茅庐的应届高职毕业生情有独钟,频伸橄榄枝,而很多工作经历相当丰富又颇有特长的成熟专才却并不被看好,不仅被特别要求延长试用期,甚至相当一部分工作经历过于丰富者还意外遭受用人单位的冷遇。

  在人才战略风起云涌,很多企业求贤若渴、竞相追求人才高消费的今天,意外出现一些用人单位对专才说不,个中缘由耐人寻味。由此释放出来的信号,应当引起作为育人单位的职业院校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职业院校毕业生之所以受到企业欢迎,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是因为职校生专业技能较强、入职后上手快、适应期短等。事实上,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在员工队伍建设的战略上,绝对不会把技能要求放在第一位,而会更加看重员工的敬业和稳定以及整个团队的和谐凝聚。

  专业精干却频繁跳槽的专才,在企业眼里显然算不上全才。恃才却自傲,恋高薪却不爱企业,缺乏对企业认同感的人,不可能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无疑触碰到了企业用人的底线。有才,可以上手快,甚至能够担当顶梁柱,为企业创造比一般人多得多的经济效益。然而,这类人才进入企业以后,不仅用人成本增加较多,而且还有扰乱原有秩序、涣散人心的潜在风险,甚至让多年苦心经营的团队建设成果毁于一旦。这是此类人才的致命软肋,也是他们受到招聘单位冷遇的重要原因。

  在教育部举办的由全国百所示范高职与百家领军企业参加的双百论坛上,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李成春曾经指出,相比专业技能,企业更看重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技能不足的员工,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培训,将其造就成行家里手;而专业技术很精的人,如果对企业没有认同感,甚至整天得陇望蜀,这山看着那山高,也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太多的教训让企业尝尽苦头。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正待用兵之时,却被同行竞争对手高价挖走,企业不仅前功尽弃,还要承担市场、技术和管理等机密被带走的危险;对于这类顶梁柱人才,企业一直是呵护有加,但稍有不周,却常会处于被炒鱿鱼的尴尬境地。而对于引进人才的企业来说,要求延长试用期,选择提前亮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培养的人才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和追求目标。因此,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态度,无疑会对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产生一定的引领甚至倒逼作用。

  首先要强化育人理念。长期以来,我们在职教办学上逐步陷入重技能、轻素养的误区,很多职业院校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背离育人的教育宗旨,导致不少毕业生会做事却不想做事,能做好事却缺乏持久精神,能做成事却缺乏奉献精神等,进而导致用人单位对其专业技能满意,却对其人品放心不下,想用而不敢用。

  其次要重视软技能培养。这里说的软技能,指的是情商,是指调动外界资源和知识的能力以及调动自己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软技能由人格特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能力、个人行为、团队合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一系列能够反映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软技能欠缺,哪怕硬技能再强,也很难受到企业的青睐,即使有幸被聘用,最终也很难受到重用。

  再其次要设计好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表明,经常跳槽的人,要么是不太容易适应周围环境,要么是对薪资福利过于看重,要么是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人才培养越来越向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聚焦的今天,职业院校更要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好职业生涯规划,以让学生既少走弯路,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王寿斌)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相 关 信息 ----------
   【关闭窗口